• 0516-85722786

《人民日报》报道 | 顺堤河作业区建设发展新成果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14 0 次浏览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徐州市积极谋划“大陆港”“大水港”建设和产业发展》文章,对顺堤河作业区进行了报道,顺堤河作业区是徐州港务集团三大港区之一,内河最大煤炭、件杂货、集装箱集散基地,港区自建成以来充分发挥公铁水多式联运优势,按照以港聚产、以产促港、以港兴城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港、产、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综合体,顺堤河作业区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多联运示范工程”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全文报道如下:



徐州市积极谋划“大陆港”“大水港”建设和产业发展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宽阔的运河河道,货船如织,通达八方,这正是顺堤河作业区日常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高标准建设淮海国际陆港,积极谋划“大陆港”“大水港”建设和产业发展。顺堤河作业区作为港务区“两港”中“水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于2019年被确定为淮海国际陆港铁水联运中心,是徐州市打造“亿吨大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海国际港务区“国际化水港”建设的重中之重。

0 (1).jpg

顺堤河作业区作为国家36个主要内河港口和内河十大枢纽港之一,是具备中转、储存、运输、临港产业开发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作业区和公铁水联运枢纽。去年以来,港务区围绕“国际化水港”发展理念,对照先进内河港口建设,立足港务区“1234”发展思路,不断加强港口功能性建设,统筹推进顺堤河作业区一期码头、铁路专用沿线、顺堤河二期、海关监管场所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助力顺堤河作业区“国际化水港”建设驶上“快车道”。

目前,顺堤河作业区港口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顺堤河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已顺利建成,设计年吞吐量达1400万吨。全长11.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已开通运营,2个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已全部改造完成,顺堤河作业区智慧港口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有效加快港口经济数字化建设,实现港口转型升级。顺堤河二期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目前岸线许可通过审批,二期工程建成后,顺堤河作业区将具备12个2000吨级装卸泊位,年吞吐能力提升至836万吨。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顺堤河作业区主动延伸港口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探索“门到门”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不断增强客户与港口黏性。今年以来,顺堤河作业区进货量累计完成587.07万吨,同比增长41.3%;水运集装箱完成50079TEU,完成进度计划的108.87%,服务中欧班列发送大柜1395箱,确保中欧班列返程业务持续稳定。

如今,顺堤河作业区不断创新物流运输模式,推动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逐步从单一的内河航运转型成多式联运新体系。2021年4月,顺堤河作业区率先实现内河第一家35吨敞顶箱直接装船,形成公铁水联运体系,做到物流“一站式”运输和多品类散货铁路外运,促进了销售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35吨敞顶箱运输,是顺堤河作业区积极探索“一票结算、一箱到底”的成功实践之一,该运输模式的成功尝试,在长江、沿海、京杭运河均属于首创,对比传统的干熄焦运输模式,35吨敞顶箱铁水联运使得港口作业效率提升了2倍,运输成本降低了50%。该运输模式有效优化运输组织,丰富产品供给,已有40余家企业同顺堤河作业区开展物流运输业务。

同时,顺堤河作业区加快推进铁水联运中心的水路枢纽与徐州铁路货运中心的铁路枢纽双核联动,开拓“国际班列+海河联运”全程运输新模式。为真正打造淮海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的成本优势,推动淮海国际陆港以“成本洼地”吸纳企业集聚、货源集结,顺堤河作业区不断完善“散改集”功能,提高“散改集”集装箱中转量,有效解决装卸效率低的问题,构筑了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多式联运体系,进一步强化港口同中欧班列之间铁水联运的高效结合。今年以来,有序对接中欧班列水路分拨75列,推动集装箱业务蓬勃发展,标箱量不断提升。

据了解,目前顺堤河作业区已开通徐州至连云港、太仓、南京、武汉、南通、济宁等14条水运集装箱航线,水路运输充分具备通江达海的功能和条件,构筑起稳定高效的区间运输通道。针对中欧班列铁水联运客户需求,顺堤河作业区主动对接市场,积极完善物流方案,减少物流环节,系统推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物流成本下降10%,充分凸显公铁水多式联运新成效。

随着一个个功能项目建成落地,一项项助企服务落地开花,一个个创新实践聚产赋能,顺堤河作业区将不断完善功能,带动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发展,助力港务区以港聚产、以产兴港,逐步实现产城融合,迈入对外开放的全新发展阶段。





To Top 麦乐迪马克斯女超人完整版链接链接xxavtv@gmail.com链接链接